三湘都市报7月21日讯(通讯员 朱怡如 邓祎琳 谢心妍 图 黄静 陈羽)“水帘洞瀑布、罗山湖、白水古院……我现在可以用标准的普通话给游客当小导游啦!”白水洞村高桥中心完小二年级的谢同学兴奋地说。7月16日上午,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赴新邵县社会实践调研团在副院长戴钰的带领下赴严塘镇白水洞村,以文化资源为新教具,普通话为新引擎,为当地小学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小课堂。
语言文字助力乡村振兴,着力点首先是提高乡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实践团成员通过拉家常、面对面访谈、问卷调研等形式,了解当地村民的普通话能力现状——中老年人大致能听懂却难开口,孩子们词汇量有限且发音不太标准,而当地文旅发展急需能流畅沟通的“代言人”。
针对这一现状,团队成员们以“你真的熟悉自己的家乡吗”为主题,精心设计“生态农业+特色文化”特色课程。以当地村民熟悉的富硒黄桃、特色红薯等特产为鲜活教材,引导孩子们用标准普通话向“游客”推介来自山野的绿色馈赠;将白水洞的剪纸艺术巧妙融入课堂,让孩子们用普通话讲述纹样背后的故事,指尖的非遗技艺化作自信表达的深厚文化积淀;以水帘洞瀑布、白水古院的青砖白瓦为天然情境,引导孩子们在畅聊家乡山水人文之美的过程中,感受普通话学习的乐趣。
“你们知道白龙洞是如何被发现的吗?”“白水洞的瀑布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来,跟着老师一起做口部操!”课堂上,老师们设计绘画互动、击鼓传花、绕口令接龙等多元教学方式,带领孩子们做趣味口部肌肉训练、玩猜词小游戏。在“小老师”的影响下,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被逐渐点燃。
普通话作为我国通用语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维系国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从最初的害羞不敢开口,到能够自信地用普通话介绍家乡山水人文,孩子们不仅掌握了实用的语言技能,更收获了满满的自信。经过培训的“小小讲解员”们,亟待成为白水洞特色文化宣传的新生力量。
语言文字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通过此次活动,白水洞村的孩子们不仅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更在学习中汲取了自信与归属感。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将继续致力于乡村推普工作,让白水洞文化在童声的韵律中焕发新的生机。
责编:陈舒仪
一审:薛琳
二审:袁欣
三审:张军
来源:三湘都市报